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微信
|邮件系统| 简体版|繁体版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专题专栏 > 河长制专栏 > 西江行

广西:以西江为脉开创文化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未来——“碧水润八桂 逐浪西江行”采访采风活动综述

2024-09-25 15:47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河长处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西江,上联云贵,横贯两广,下通港澳,是广西的母亲河,珠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西境内流域面积约20.2万平方公里,聚集全自治区约80%的市县和约90%的人口。

  近年来,广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积极推动西江流域生态共建共治共享,沿江区域生态屏障、经济带、乡村振兴等都取得显著成效,展现了“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丽画卷。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长制办公室、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组织北京师范大学三名博士研究生、部分中央驻桂媒体记者等10余人,开展“碧水润八桂 逐浪西江行”采访采风活动。采访团沿着西江黄金水道,自西向东依次走访南盘江、郁江、柳江、桂江、西江(梧州段)等5个河段,深入河湖治理现场,体验当地风土人情,见证生态保护成果,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感受广西人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以及西江流域的勃勃生机。

将上善若水的精神内化为爱河护河的具体行动

  “一路走来,发现西江沿线人民,将上善若水的道德精神,内化为爱河、护河的具体行动。”八月初,采访团成员、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王琪在即将结束采访行程时,发出如上感慨。

  在百色市西林县,采访团成员实地走访河长制实施后,西林县综合整治万峰湖促整体生态环境向好的利国便民举措;了解三省五县(市)联合执法如何变“窝心湖”为“团结幸福湖”;马蚌镇八大河村平寨屯村民为了“大我”牺牲“小我”,“三迁”转产走乡村振兴之路;还有在普合苗族乡新丰村,村民们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着驮娘江;见证了西江水系的一条条河流生态改变一个个村庄与城市的感人故事。

  西林县普合苗族乡新丰村党总支部书记、村级河长熊章乐介绍,2017年河长制实施以来,该村就自发成立“新丰志愿者”团队,在爱河护河的同时,为村民提供一些日常所需的志愿服务。2022年,该村团支部书记贺和平接过“新丰志愿者”接力棒,组建以共青团员为主的志愿者团队。贺和平说,新丰村志愿者团队目前有8个人,平均年龄25岁,他们组织有序,分工明确,深得村民拥戴。

  在柳州鹿寨县中渡镇英山社区,有一名中渡河游船船长叫苏荣永,自2021年开始,他就自愿担任洛江(中渡河的别称)的民间河长,一边向群众宣传爱河护河的理念,一边主动拾起游客散落的垃圾。“做民间河长三年多来,虽然多了一份责任,但看见河水越来越清澈,也多了一份自豪。”苏荣永说。

  中渡镇副镇长覃政辉介绍,中渡镇实行镇、村、民间三级河湖长体系,设置河湖长共计30名,除对全镇河流进行常规巡查外,还针对河湖“四乱”等突出问题,推出“警长+检察长+河长”的工作体系,多部门联合治理,形成合力,通过履职尽责、职能互补实现齐抓共管、担责见效。

  在桂林阳朔,除各级河长守职担责、实施“一村一辅警”政策外,遇龙河上的3000多名筏工也成为遇龙河的守护者。阳朔县白沙镇遇龙村党总支部书记、遇龙河遇龙村段河长封志伟介绍,“每一个筏工从业人员要经过村委把关筛选才能入职,除了要学会溺水急救等本领,还要增强他们爱河护河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桂滇黔三省交界处,南盘江与清水江在西林县马蚌镇八大河村交汇的秀美风光。梁永艺 摄

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交映生辉、美不胜收

  采访采风团成员、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姚富耀来自广西钦州市,对西江有着无限的深情,由于所学专业使然,他更关注源于西江又流传于西江的非遗文化及衍生产品给西江带来的无限魅力,他说,“西林的句町文化、融安的龙舟竞渡、阳朔的竹筏漂流、梧州的下俚歌……沿着家乡的母亲河,一路感受沿岸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交映生辉,真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也伴水而生。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各族人民相互依存又和谐共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八桂文明。 近年来,广西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随着西江两岸的碧绿新颜,沿河而生的文旅产业也焕发出勃勃生机。

  河长制实施以来,西林县境内地处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万峰湖,万亩非法网箱全部拆除,水上餐厅、超市、钓鱼棚、三无船只等悉数清理。整治后的万峰湖,水质由劣五类黑臭水体稳定达标保持二类水以上。洗尽污浊,万峰湖河畅水清景美人和,西林县就势打造出“万峰湖”文旅品牌,不仅促进了三省(区)间民族团结,还为西江上游的文游产业发展贡献了“西林”力量。

  西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正庭介绍,今年的“八桂嘉年华”山歌赛暨泼水节当天,共吸引区内外8000余名游客共享“三月三”文化盛宴。同时,每年三省(区)共同举办的“布依族三月三龙舟赛”“万峰湖旅游节”等活动,都成为万峰湖亮丽的“文旅”名片。

  位于西江中游水系,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的香粉河,则依托浓郁的苗寨风情,圆石林立的峡谷,婉约清凉的瀑布,碧绿透明的“果冻水”大力发展文旅产业。随着游客不断增多,“苗族服饰制作”“蜡染”“织锦”等一些民间传统技艺被逐渐挖掘并发扬光大。2020年5月,香粉乡苗卜村苗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梁小哲创办创业孵化基地,带动40余户苗族家庭加入到传统手工艺制作与销售中,不仅让非遗技艺得到延续和传承,同时也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作为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梧州则不断擦亮“岭南风情”“茶船古道”“红色摇篮”“名人文化”4张名片,助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沿西江一路走来,两岸熠熠生辉的非遗技艺与相伴而生的文旅产业不胜枚举,百色西林的“亮布”,柳州融水的苗族“芦笙”,柳州融安的“龙舟”,梧州藤县的水上船歌等等技艺……他们如碧波东流的西江,承载担当而又生生不息。

柳州市融安县浮石镇鹭鹚洲村水清岸绿产业兴 梁永艺 摄

开创文化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未来

  “青秀八桂看西江,河长齐心治水方,万山共此西江月,天地一游任我航。”采访团成员、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史玥琦站在柳州市鹿寨县中渡河的游船上,即兴做了一首小诗。的确,水润八桂万物兴,从西林的咖啡种植园、万亩沙糖桔,到融安的脆蜜金桔;从遇龙河畔的金色稻田,到梧州的六堡茶园,八桂大地以西江为脉,正走在生态美、产业兴的振兴发展之路。

  百色西林县普合苗族乡新丰村,是1998年天生桥国家一级水电站淹没区搬迁的移民新村,当时,90户村民背井离乡在驮娘江畔从无到有,依拖驮娘江充沛的水资源与水环境治理过上了富裕幸福的新生活。该村村长熊章乐介绍,在稳固基本农田的同时,目前,该村种植沙糖桔960亩,油茶1350亩,百香果100多亩;得益于驮娘江流域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该村成立旅游公司,以游船、农家乐为主导,成为远闻名的富裕村,2023年,该村村集体经济达54万元。驮娘江的两岸,一个个生态优、产业兴、治理善、农民富的乡村愿景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作为天生桥国家一级水电站搬迁后靠的西林县马蚌镇鲁维村,则依托万峰湖沿岸肥沃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试种咖啡喜获成功。目前,西林县出台发展咖啡产业奖补方案,按照每亩600元给予农户补助,不断激发群众种植咖啡积极性,目前全镇种植咖啡320亩,预计2024年产值达200万元以上。

  桂林灵川县则依托甘棠江充沛的水资源,建设“桔红甘棠江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示范区以柑桔为主导产业,覆盖范围达4万亩,惠及三个乡镇6655户村民。目前,示范区产品100%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沙糖桔品种也纳入“桂林沙糖桔”地理标志产品。“过去,这里的水不好,柑桔口感也不好,表皮起泡,很难看,卖不上价。”负责指导村民种植柑桔的灵川县伊泉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文德说,如今,因为甘棠江水质优良,柑桔不仅果形漂亮,水果品质也有了较大提高,单价比以往每斤高0.2至0.5元。示范区内仅伊泉种植专业合作社2023年就出口柑桔500万斤,出口金额达2000万元,产品已远销到东南亚等地区。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西江沿岸绿色工厂、绿色工业链和绿色园区等正如火如荼发展,成为广西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为西江流域重要节点城市,广西85%以上的水量经梧州一路向东流经珠三角入海。为实现西江流域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平衡,位于梧州市的长洲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了我国目前最大的过鱼通道。长洲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文明介绍,2023年,通过鱼道洄游的鱼类种类已由原来的40多种增加至68种,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花鳗鲡以及四大家鱼等,最高峰时一年可检测到500万尾鱼依托鱼道洄游至上游水域,为西江流域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梧州市水利局副局长邓颖介绍,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梧州市不断强化跨部门、跨区域联动,促进全市各级河湖长和成员单位履职尽责,目前,西江干流梧州段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梧州市地表水水质考核常年排名全国前列,实现“一江清水向东流”。

穿越梧州繁忙的西江“黄金”水道   梁永艺 摄

  奔流不息的西江,在历史的长河中托起一座座古郡新城,也承载了古老而智慧的八桂文明。采访团成员们纷纷赞叹的西江沿岸文化兴、百姓富、生态美的背后,是广西党委、政府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抓水生态环境质量,助推动绿色发展取得的良好成效。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长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面推行河长制8年来,广西强化党政同治,持续高位推动河长治河,不断强化由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任总河长的“双总河长制”和五级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全区2710名总河长、2.6万名河湖长,坚决扛起保护好广西河湖的政治责任,每年巡河100万人次以上,扎实推进河湖“四乱”问题整治,共清理整治河湖水域岸线1100多公里,建成349(段、个)美丽幸福河湖,创建19年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6个“绿水青山就是青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区共成立1.3万多个河湖管护志愿团队,从“政府治水”转向“全民治水”,以西江为脉,开创广西文化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未来。(黄露 穆德爽)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