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境内最长的一条支流,全长43.5公里,悠悠江水在岁月里静静流淌,流经阳朔县5个乡(镇)、20多个村庄,涵养着4.2万人口。曾几何时,如今游人如织的遇龙河也有过寂寥与破败,但勤劳智慧的阳朔人民抓住每一次机遇,迎难而上,用爱水、护水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幅人水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秀美的遇龙河 供图 白沙镇人民政府
借水生金 竹筏撑起富民产业
遇龙河两岸翠竹葱茏,竹筏成为两岸村民的主要交通工具。2000年,白沙镇遇龙村尝试用“竹筏”撬动遇龙河旅游市场,受到游客热烈追捧。“遇龙河竹筏漂流已成为游客来阳朔必打卡项目,20多年来,全县营运竹筏由最初的5张发展为现在的3000多张。”阳朔县白沙镇遇龙村党总支部书记、遇龙河遇龙村河段河长封志伟介绍,如今,“竹筏水中漂,人在景中笑”已成为遇龙村的真实写照。
随着遇龙河竹筏漂流产业逐渐呈规模化发展,阳朔县成立遇龙河景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景区内竹筏漂流项目。该公司每年拿出营业额收入的10%作为沿河群众的生态资源保护奖补。仅2023年便投入3600万元作为生态补偿金,惠及2.35万村民,有效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遇龙河上的“巨龙巡游”表演 供图 白沙镇人民政府
2014年,为进一步擦亮遇龙河旅游产业名片,当地村两委与村民共同商讨,提出举办遇龙河漂游节的设想,开发“巨龙巡游”夜游新业态,打造环遇龙河休闲农业旅游圈,实现沿线民宿、餐馆、商店等服务行业共同发展。“这条‘巨龙’在遇龙河首次亮相,就吸引了国内外数万名游客来到村中观赏。”封志伟说。
“巨龙”的火速出圈,让遇龙村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村民的收入更是水涨船高。2022年,遇龙村分到遇龙河景区生态补偿金达278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增加1000多元。
共建共享 以担责守责护水长清
游客多了,游客安全、水环境卫生问题也随之而来。近年来,阳朔县以河湖长制为契机,全县层层密织河湖管护责任网,共明确县级河长13人,乡级河长64人,村级河长103人,构建起县、乡、村三级河长责任体系,让阳朔县1436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44条大小河流都有人护、有人守。
阳朔县水利局副局长陆宁介绍,各级河长主动履职,持续强化巡查监管,2023年度共巡河6000多次,对巡河发现河湖存在的垃圾、污水、岸线生态等问题落实整改责任,要求立行立改见成效。久而久之,村民们也主动做起了监督员,村民们形成了爱护环境的自觉。
阳朔县白沙镇镇长陈定源说:“河长制实施以前,两岸砍竹、砍树及非法采砂等问题时有发生。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村民爱河护河意识显著提高,不仅杜绝了乱砍乱采的现象,现在他们发现河道有枯木、污水直排入河、违章建筑、破坏河堤等现象,也会第一时间通知河长上报处理。”
河流保护非一人一域之责。除了各级河长守职担责,阳朔还实施“一村一辅警”政策,同时,遇龙河上的3000多名筏工也成为遇龙河的守护者。封志伟介绍说,“每一个筏工从业人员要经过村委把关筛选才能入职,除了要学会溺水急救等本领,还要增强他们爱河护河环境保护意识。”
今年50岁的遇龙村村民陈资辉是一名10余年的老筏工,他说,每年筏工们还要经历四次培训学习,从急救技能到环境保护,他们都牢记于心。“筏工们看到垃圾或动物尸体,都主动去清理。每天在遇龙河上漂流,都能感到两岸更绿了,水更清了。”陈资辉说。
以水为脉 “鸡窝渡”化身“凤凰渡”
在遇龙村村民端上“生态碗”吃上“旅游饭”时,同处遇龙河畔的阳朔镇鸡窝渡村,却守着村外世界级的风景望而兴叹。
原来,由于当地村民生态保护意识不强,过去的鸡窝渡村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畜禽乱窜,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游客往往过村而不入。“村民在外面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鸡窝渡人。”鸡窝渡村委干部陶秀琼惭愧地说道。
唯有主动求变,才能迎来转机。2019年,鸡窝渡村以美丽乡村、幸福河湖建设为契机,以文旅融合发展为切入点,开展“五清五拆五建”工作,不断挖掘文旅资源、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听说要拆掉自家的猪圈、牛圈,一开始村民们并不情愿。”鸡窝渡村村长徐文通介绍,在村干部和一些高端民宿业主的动员和带领下,部分村民代表到外地参观学习,回来后,村民代表率先拆除自家牲畜栏圈,号召大家参与乡村旅游建设。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四个月,鸡窝渡村一批违法建筑、废弃栏圈全部拆除。新建了污水处理中心、村级活动中心、停车场及巷道、沿河步道等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打造微花园、微果园、微庭院,绿化面积达2万平方米。
整治后的鸡窝渡村 供图 阳朔镇人民政府
2020年,鸡窝渡村又迎来新机遇。阳朔县成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该项目以遇龙河为核心、以水系为脉络、以沿岸村庄为节点,实行全流域系统治理,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旱涝期间,喀斯特地貌水位变化明显,多年来当地也深受其扰,水系连通之后,蓄水调节能力增强,旱涝灾害发生不像过去那么频繁,现在鸡窝渡村就像网红公园一样,越来越多游客前来打卡。”阳朔镇镇长陈林娜说。
如今,“鸡窝渡”摇身变成“凤凰渡”,村民们在自家开起民宿,办起农家乐,卖起工艺品,发展生态旅游,风景变“钱景”。目前该村已入驻中高端民宿酒店10余家,发展民居住宿近20家。2023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全村人均年收入增加至3.9万余元,村民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变的不止是环境,增加的也不仅是收入,还有村民的生态意识。徐文通说,环境变好后,邻里纠纷都变少了。“不乱丢垃圾,不直排污水废水”等内容已写进村规民约,当地村民的鸡鸭猪牛等牲畜都集中圈养,形成了爱护环境的自觉。
“总书记反复叮嘱,漓江水质绝不能破坏。通过推行河湖长制,加强河流管护,包括遇龙河在内,阳朔县主要河流水质常年达到二类标准,让一江清水福泽万民。”陆宁说道。(黄露 陈惠)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