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拍岸急,战鼓催征紧。
初春的广西,水利建设的热潮与山川竞发的生机交相辉映。
从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的机械轰鸣,到龙云灌区隧洞内的盾构穿行,再到大藤峡灌区管道安装的精密作业,八桂大地正在上演一场以水为笔的现代化水利工程。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历史交汇点,广西水利建设者正以“起步即冲刺”的姿态,在质量与速度的双重赛道上奋力奔跑。当1100公里的环北部湾输水管道贯通南北,当数字孪生水网实现“四预”功能,当千亿元项目储备夯实发展根基,一幅“水畅其流、惠泽八桂”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广西通过构建“引补相济、调蓄结合”的水网体系,将水资源时空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破解了喀斯特地貌区工程性缺水顽疾。
从数字孪生流域到智能建管平台,从无人碾压机群到超声波探伤技术,数字化不仅提升工程品质,更催生出“智能建造+智慧运维”的新业态,数字赋能推动质量革命。
当环北广西工程每年为近1400万人提供安全饮水,当洋溪水利枢纽将粤港澳大湾区防洪标准提升至百年一遇,当龙云灌区35万亩良田告别“望天收”,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已超越传统认知范畴。
平陆运河经济带因水而兴,左右江革命老区借水突围,北部湾城市群依水而强。这种“以水兴产、以水促融”的发展逻辑,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王克础)
解读